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双奥之城永载史册、中老铁路绽放友谊之花,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一带一路”建设……“地学文化节”闭幕式暨“地球科技月”颁奖仪式近日在犀浦校区举行。作为文化节的重头戏,党委宣传部联合地学学院已连续举办三年的明诚讲堂系列讲座得到师生纷纷点赞。这只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擦亮“明诚讲堂”品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实践奉献祖国,以文化的力量筑魂育人的缩影。
名师荟萃,坚守“赤子初心”,引领学生“立大志”。2019年至今,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党委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单位举办“明诚讲堂”系列讲座共计36讲,辐射师生逾万余人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社会影响广泛,育人成效显著。2021年,党委宣传部联合机关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学院、交运学院、附属中学等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13讲;自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开始,联合地学学院,连续三年开展“从川藏铁路看大国工程”“从大国工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等大国工程系列明诚讲堂19讲,引导青年一代在大国工程一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22年,为提升网评员队伍工作水平,党委宣传部邀请中共四川省委宣讲团专家库成员龚丽萍副教授来校,开展舆情处置应对专题讲座;邀请四川省公安厅舆论引导实战教官张学勤教授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提升各级党委的媒介素养;2024年4月,联合电气学院举办“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024年5月,为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广大师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特邀扬州市古琴研究会于知文会长,开展“西南问道‘蜀’琴声”主题讲座……专家云集、名师荟萃,“明诚讲堂”用青春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高处站位,讲好“大国精神”,引领学生“明大德”。在明诚讲堂的宽广舞台上,思政教育大家、科技前沿人才、工程一线专家、铁路人文学者等在交大校园讲述了一场场立意高远、影响广泛、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稀缺的是氧气,不缺的是精神”“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田永秀教授作题为《弘扬“两路”精神,筑梦交通强国》的报告。从乐山大佛“敷面膜”“做体检”“动手术”到红军长征皎平渡遗址封护……中铁科学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地质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精细化技术与系统化思维。“中国铁路有‘三高’——高海拔、高情怀、高速度……”西南交通大学“思国奖”获得者、地学学院地质系教授赵晓彦讲到大国工程的“大”不在于工程量或是体积的庞大,而在于工程的精细化、安全性、环保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希望广大青年能通过系列讲座,立足大背景、大时代,用好大素材、大学科,树立大理念、大格局,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处做功,善用“大国工程”,引导学生“成大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来自中铁二院地勘院总工程师、中国中铁劳动模范、西南交大1990届校友张广泽,中铁二院高级工程师、川藏铁路刘彬生态环保创新工作室牵头人刘彬,冬奥场馆“冰立方”项目总工、中建一局高级工程师孙德远,甘肃铁道综合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驰,国家级人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唐朝生,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公旦,国家级人才、西南交通大学地学学院测绘系教授朱庆等数十位大国工程一线的专家、科研学者,围绕川藏铁路、冬奥场馆“冰立方”、数字孪生技术与防灾减灾等大国工程背后的工程、科研难题,结合自己切身经历,勉励广大青年练好身子骨,勇于向工程一线进军,用科技攻坚克难,敢于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
远处着眼,描绘“大国战略”,引航学生“担大任”。从中国铁路的起源讲到中老铁路的命运共同体,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孙红林为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堂事关“一带一路”建设的“铁路”大思政课。国家级青年人才、西南交通大学地学学院地质系教授王玉峰从青藏高原第一次科考讲到第二次科考,内容从基础地质到包含地质与环境灾害保护在内的十大任务,充分展现了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演进。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铁路史、西藏交通史研究专家刁成林作了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的川藏铁路》的讲座,从川藏铁路的规划、调研到开工建设的曲折过程,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让学生从川藏铁路建设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让不少学生听得热血沸腾。